易游yy平台:专注PE材质污水处理设备、净化槽、堆肥桶、塑料制品定制!
易游yy平台 20年吹塑制品定制加工实力品牌

专注PE材质污水处理设备、堆肥桶等大型吹塑制品OEM/ODM定制

全国咨询电话:131-7689-8530
易游yy平台

新闻中心

易游yy平台:特稿:七里坪中唱《大风

来源:易游yy平台    发布时间:2025-10-22 13:41:50
     菲戈易游YY:

  凡是影响过历史进程的地方,大自然都是特别眷顾;凡是在历史天空耀眼夺目的地方,奇山异水都是格外垂青;凡是出现过惊天动地人物的地方,独特的资源禀赋都是天然成就。

  湖北红安县七里坪,一个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光耀千秋的地方;一个在吉尼斯世界纪录榜上有名的地方; 一个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被大自然特别眷顾、被奇山异水格外垂青,被独特资源禀赋天然成就的地方。

  山是大自然的脊梁,也是一个地方群体性格的整体标注。七里坪的山都是那样的脊梁铁硬又含蓄内敛;都是那样的峭拔险峻又绚丽多雅。从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也从不失却文雅之仪,正如中国人的脊梁,也正如七里人的性格。

  “山尽中原见豫州”的天台山、“头上红冠不用裁”的鸡公寨、“事迹不可埋”的黄石崖、“飘飘神仙气”的悟仙山、“簌簌衣巾落枣花”的枣林岗,等等名山秀岭环抱着七里坪,给七里坪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屏障;孕育了七里坪辉煌灿烂的历史;给七里坪留下了一派风景秀丽、旖旎迷人的风光,也锻造了七里坪胸怀天下、志坚如钢的性格!

  水是大自然的灵魂,也是一个地方群体精神的集中凝聚。七里坪的水都是那样的温婉多情又百折不挠;都是那样的一往无前又蜿蜒多变。“善利万物而不争,”“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正如中国人的灵魂,也正如七里坪人的精神。

  “唯有此河独向西”的倒水河主流(倒水河东源),过檀树岗,出戴世英村后,在七里坪东面连绕几个S型大弯,蜿蜒经过傅家坳村、袁英河村、方家荡村、郑必高村、高徐家村、经堂岗村、张环山村、古峰岭村、万田畈村、石家岗村、石家咀村后,从古峰岭村的叶家畈向西一个直插,给七里坪留下一串如诗如画的山河形胜;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

  “长堤春水绿悠悠”的七里坪河(倒水河西源),流长38公里,是倒水河上第一条一级支流。从河南省新县流入七里坪镇草鞋店村后,一路环山绕岭、穿沟过壑、随物赋形、逶迤向前。沿途流过天台山、黄石崖、鸡公寨,杨山村、花园畈村,从七里坪镇区西面流过,贴张家湾村,直下贡家河村、柳林河村、周家墩村、古峰岭村等11个村,奔向万田畈村与倒水河主流会合后共同奔流向前。

  两条流淌着历史、浸染了红色、满载着传说的河流,就这样一东一西,从不同的方向不惧千辛万苦、不怕千难万险,包绕着流过七里坪,向着同一个目标奔腾而去。它们共同润泽着七里坪的土地、涵养着七里坪的灵气、哺育着七里坪的人民、秀美着七里坪的风景、兴盛着七里坪的经济,也给了七里坪“震天地”“摅红气”,倒海翻江立乾坤的底气!

  七里坪就这样因河而立、因水而兴、因山而奇、因人而美、因红而火!山奇水俊人美史红的七里坪,就这样孕育了英雄辈出、引来了俊杰云集、创造了人间奇迹、锻造了铁血传奇、谱写了天地正气!奏响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大风歌》,演绎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英勇悲壮、辉煌灿烂的史诗。奠定了七里坪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发祥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的历史地位,铸就了七里坪中国革命摇篮地的灿烂辉煌,成就了“中国红军第一镇”的赫赫威名。

  因河而立、因水而兴的七里坪,因为有倒水河通畅便利的河运交通;有天台山等雄奇险峻的竞秀群山;有出产丰富的各种农副产品;有勤劳纯朴、勇敢善良的广大农民群众;有崇文尚武的传统民风民俗;有热爱自由、追求公平的思想基础,因此就成了红安早期革命者开展革命宣传、发动革命群众的风水宝地。黄麻起义的烈火在七里坪临河的文昌宫点燃,红四方面军在七里坪河滩创建,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七里坪河滩改编,《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首革命名歌在七里坪唱响并唱红全国。黄安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府——七里区苏维埃政府1930年2月17日在七里坪成立,当时设立在七里坪桥头岗余家铺村的七里区苏维埃政府门前的“紫气东升黑暗扫除天地撼,云开日出光明团结万家欢”“铁血染成新世界,精神创立自由权”的两幅对联,喊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追求新生活,向往自由的心声。至今仍余音绕梁,直击人心。

  大革命时期,山奇水俊的七里坪村村有苏维埃,塆塆有赤卫队,家家有员,户户有人当红军,处处张灯结彩,人人喜笑颜开。七里坪街上激昂的革命歌声飞扬,河岸边、河滩上满是要求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八一村的王锡九还曾是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央政治保卫局第三分局鄂豫皖特区政治保卫局的驻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历史上的许多大事就是在这里谋划、实施的。

  1930年2月,鄂豫边特委和革命委员会还专门通过决议,将七里坪改为“列宁市”,将七里坪东、南、西、北门分别命名为二七门、八一门、十月门、五一门,小北门命名为光浩门,小南门命名为南一门,将七里坪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长胜街以著名烈士杨殷之名命名为“杨殷街”,将紧邻七里坪河的西街以著名烈士澎湃之名命名“澎湃街”,将南街命名为正红街。以纪念二七大罢工、八一南昌起义、苏联十月革命、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吴光浩、张南一、彭湃、杨殷、顾正红等著名革命烈士,同时还创办了列宁小学。还在长胜街上设立了苏维埃银行、合作饭堂、经济公社等机构。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又在长胜街成立。

  在650米长的长胜街街道上,现在还完好的保存着红四方面军指挥部、苏维埃银行、合作饭堂、经济公社、光浩门遗址、七里坪工会、中西药局、革命法庭、郑位三故居等革命遗址遗迹18处,其中8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胜街成了当时七里坪和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背景最深厚、红色政权机构最多、革命人才最丰富、经济最繁华的街道。长胜街的每一栋建筑都盛满了故事;每一块青砖都蓄满了传奇,每一片黑瓦都储满了历史;每一条青石都见证了奇迹。那时的七里坪天空湛蓝、市场繁荣、人民欢欣鼓舞,到处欣欣向荣。万千青年学子来此圆梦革命理想,四方行商坐贾来此寻觅发财商机。

  时至今日,这幽长幽长的长胜街仍然是七里坪的一条主街,青石铺成的街道一眼望不到头,街道两边都是保存得非常好的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木格门窗、最高不过两层楼的徽派建筑,加上辉煌的革命历史、浓浓的红色印记,被誉为“荆楚第一街”。不仅是许多影视剧最理想的取景地,还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性锻炼的最佳处所,引得四海游人都以朝圣般的心理到这里寻访先烈足迹,解锁七里人“不胜不休”背后的“精神密码”,破译张南一、秦绍勤等烈士不惧酷刑、从容就义的心路历程,筑牢自己永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1930年春,黄安县苏维埃政府还在七里坪创办了鄂豫皖地区第一所列宁小学,学校就设置在七里坪河的河滩边,第一任校长就是著名革命烈士戴克敏的父亲载雪舫。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政治、国语、算术、常识、唱歌、体育、军事、劳作等。学校开办之初即招收120人。主要生源为贫雇农、红军和地方干部的子弟。他们在这里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参加革命宣传和放哨等活动。七里坪河宽阔的河滩就是学生们开展体育、军事教学、健身的最好场地。鄂豫皖边特委的领导人徐朋人、徐宝珊、郑位三、戴季英、吴焕先等都曾在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至1932年7月,进驻七里坪后列宁小学被迫停办,学校共为中国革命培养了200多名理想坚定,意志坚强、能文能武的革命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列宁小学关怀备至,董必武、、乔石、、等先后到校视察;元帅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主席亲笔为学校题写了“发扬光荣传统,培养四有新人”的校训。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委在七里坪河支流——盐店河源头的秦氏祠开办了抗日军政学校干部训练班,董必武、、郑位三、、刘西尧、张体学等一大批风云人物在此讲授军事理论和抗日战略战术,四面八方的抗日志士纷至沓来,在此战术学习系统的理论和战略战术,并从这里走上抗日前线,成为抗日精英,七里坪又被人称为“小延安”。

  1947年6月,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9月2日,刘邓大军先头部队由红安人王近山任司令的第六纵队第十七旅在旅长、政委何成柱的率领下,从河南沿着倒水河南下进驻红安七里坪。10月1日,、亲率大军主力从河南新县顺河而下,于10月3日进入七里坪境内,当天,、分别夜宿天台山脚下的周八家和潘家岗,这也是红安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张南一、秦绍勤、晏春山等一大批牺牲在倒水河畔的革命烈士在这里刻进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永恒记忆!天台山、黄石崖、鸡公寨、红军洞、烈女崖等风景名胜和革命遗址遗迹,在这里铭刻着革命先烈的初心。烟宝地河边的新石器时代的西寨山遗址,在这里刻下了历史的印痕,七里坪河边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双城塔,在这里回荡着历史的钟声。七里坪还有以长胜街革命遗址遗迹群为主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郑位三、、徐深吉等143位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从这里走出。大革命时期,全镇8万人中,就有4万多人参加了红军,登记在册的烈士有7500多人。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军,山山埋忠魂,岭岭铸丰碑,就是七里坪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七里坪更是集百般荣耀、万千光彩于一身。享有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第一红军镇、全国重点镇、湖北旅游名镇、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影视拍摄基地、湖北省百镇千村重点镇、省级口子镇、省级文明乡镇、省级卫生乡镇等等诸多名誉。长胜街还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湖北旅游名街”、“全国百家大中专院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自古以来,扼鄂豫皖之咽喉,守大别山之门户的七里坪就是通往河南、安徽的交通要塞,往来的行人客商络绎不绝。但早时的七里坪仅仅是一处南来北往的官道,是一块约七里长且无人居住的狭长小平原。平原中有一棵两人围抱不了大桑树和同样大的一棵大槐树,以树为名,这块土地就被人称为“桑槐树”。发源于鄂豫交界处的倒水河西源——七里坪河川流不息地穿过这片平坦之地,也滋润着这块平坦之地。倒水河东源在七里坪东面的山野间绕来绕去后,到万田畈村与七里坪河会合,形成了一条直通七里的天然水路。正是有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方便通畅的水陆交通条件,让独具慧眼的江、孟、赵三姓商人非常看好七里坪这块风水宝地,认定这是一块发人兴业旺财的福地。他们相约在现七里坪长胜街临河之处开商店、办饭店,因为过往客人甚多,生意非常红火,“桑槐树”又以店得名“三家店”。随着客商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兴盛,到宋朝时,七里坪渐渐成了小有名气的集市,来此经商定居的人慢慢地多,名气也越来越大。元代时,七里坪的镇民们见七里坪市场日渐繁荣,居民日益增多,觉得“三家店”不够响亮、不足以反映七里坪的影响力、也不能形象传神地体现七里坪地形地貌特征,就根据其临河向水、群山环绕、中间约七平方里一块平地的特点,又改“三家店”为“七里坪”,并一直传承至今。

  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七里坪最大的商人叫沈三台,这沈三台既有经商的头脑,又有做大事的胸怀,还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他不断倡导、支持和鼓励附近村子的村民搬到七里坪定居、经商。渐渐地,一些头脑活络的村民就向七里坪聚集,七里坪的人气更旺,经济更发达,市场更繁荣,七里坪遂发展成了红安县北最大的集镇。人慢慢的变多,经济就越来越发达,市场就越来越繁荣,七里坪的名气就更响,影响更大,来七里坪开店经商的慢慢的变多,有些长途跋涉的客人还特意绕道七里坪、留宿七里坪,形成了良性循环。

  七里坪的那些大户,由此看到了七里坪的兴旺,想到七里坪的未来,就更加有了建设、发展七里坪的动力和信心。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建设,到乾隆末期,七里坪就建成为有东、南、西、北四个正大门,还有小北门、小南门共六个门的繁华集镇。约1799年前后,七里坪的大户出资在镇区的南门外修建了一座文昌宫,成了七里坪的标志性建筑。道光年间,七里坪公众聚资,又在文昌宫续建一庙,与文昌宫合而为一,成了七里坪公众聚集、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的一个主要阵地。

  但那时的七里坪河从镇区到贡家河段,河道狭窄,水流湍急,两岸茂盛的柳树枝在河中相交,遮蔽了河道。涨水时,年轻人抓住柳枝就能从河这边荡到河那边。但是,这狭窄的河道,无法行走竹排,从南边来的竹排只能到城外的贡吴家河座山边停靠,货物卸在贡家河后再用车载肩挑搬到七里坪街上。

  商人沈三台认为这样搬运货物非常不便,既费成本,又费时间,还影响了商品的质量,如果打通贡家河到七里坪的河道,就事半功倍。他多次带领一些商户沿河察看河道,发现从贡吴家河到七里坪西门河底都是红麻布石,遂与商户们商议,雇人整修从贡家河到七里坪西门的河道。他们筹集资金,雇请民工趁枯水季节砍伐柳树,又将河中石头凿起运至七里坪长胜街作铺路石,既拓宽掘深了河道,又硬化了长胜街街面,一举几得。功成之日,竹排可以直达七里坪西门河,货物运出运进更方便了,商品流通加快了,市场日益繁荣,各店家生意更见兴隆。到清朝末期,炭行、车行、猪行、羊行、牛行、盐行、花行、木料行、竹子行;药铺、染铺、当铺、铁匠铺、铜匠铺、蔑匠铺;饭店,酒店、理发店,旅店等等,遍布七里坪镇区,一片繁华的景象。

  远至上海、汉口、黄冈,近有八里、李集、仓子埠等地的商人纷纷到七里坪采买粮油山货等农副产品,又运来红糖、白糖、瓷器、陶器、杂货、布匹、药品,等等生活用品。

  山潮水潮不如人潮,福气运气不如人气。川流不息的人流,往来不绝的木排,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七里坪每天都是人气满满。七里坪很快就发展大别山口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各种山货特产、时令商品应有尽有,许多客商辗转千里来此交易。留下了“拖不完的七里坪,填不满的八里湾”民谚。七里坪也因之成为鄂豫交界处观念交锋最激烈、思想碰撞最剧烈、文化融合最深刻、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方。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高度,都以让子女接受教育,成为文化人而骄傲。为之后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活动、举行黄麻起义,奠定了文化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倒水河奔腾向前,并不是一路顺风顺水,而是历经曲折回旋;倒水河向往大海,也不是一直顺流而下,也总有高山峡谷横亘阻拦。千百年吃人的旧制度,使贫困农民饱受压迫和剥削,也让贫困农民的情绪像地下冲腾的烈火一样,等待着那个决口的出现。大革命之前的红安形势就是那地下燃烧的烈火,这让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即将喷发而出的革命火焰。

  五四运动之后,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河运条件,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放的思想意识,让七里坪成了红安一群痛恨腐朽黑暗旧制度、向往光明公平新社会的先进知识分子心中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唤醒群众、动员群众最理想的地方。他们纷纷向七里坪集聚,七里坪的文昌宫又成了七里坪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主阵地。集聚在七里坪的知识分子经常在这里“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925年秋天,以七里坪地区的员为主,中国和共青团黄安特别支部在文昌宫成立,鄂豫皖地区的革命的烈火从此在七里燃起,燃遍了黄安、麻城,燃遍了鄂东大地、燃遍了鄂豫皖、燃遍了大别山!

  郑位三、戴克敏、徐朋人、陈定侯、曹学楷、汪奠川、甘济时、赵赐吾、吴焕先、戴季英、戴季伦、郑行瑞、程昭续、程怀天等一大批七里籍的革命理想主义者怀着砸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理想成立农民协会,组建工农武装。戴克敏还明白准确地提出“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口号,农动在七里地区和整个黄麻大地风起云涌,到处都是扛着梭镖、唱着歌谣,跟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七里坪一带的农民、学生、手工业者、及店员们经常在墩实的河岸上相互交流、互相启迪,在宽阔的河滩上举行集会,共谋大计。

  1925年,红安大旱,农业歉收,米价飞涨,全县农民处于饥馑之中,有些地方已经饿死人。但是一些黑心地主奸商为了暴利,置于民生于不顾,相互勾结,趁机囤积居奇,并将大批粮食外运高价销售。外地粮商也趁机派人到七里坪座号收粮,并组织竹排和手推车到七里坪抢运粮食。仅湖北督军萧耀南家粮行就派出了几百辆手推车前往七里坪运粮。这样一来,红安农民度荒更加困难,许多农民只能靠咽谷糠、挖野菜、剥树皮、刮观音土度命。阶级矛盾到了十分对立的地步,农民的情绪犹如架起的干柴,只差一把火。

  党的黄安工作组抓住时机,及时决定从反粮食外运入手组织群众开展斗争,由黄安青年协进会组织七里坪第二高等小学的教员王文煜、刘崇毅、程翰香、余文治等发动群众截留外运粮食。在启黄中学任教的郑南宣亦由武汉回到了七里坪,与七里坪第二高小的师生紧密配合,利用奸商和当地绅士的矛盾,发动绅士出面干涉。青协会还油印禁止粮食外运的通告,动员第二高小学生四处张贴;组织学生在倒水河和主要道路上巡逻,不许有运粮的竹排和手推车通行。七里坪附近的农民闻讯,也纷纷前去助援。经过多方面同心协力的斗争,七里坪的外运粮食金部截住。湖北督军萧耀南家粮行派出的几百辆手推车也只好空车而归,事情传到萧耀南那里,萧下令缉拿肇事者,但令到黄安无人执行,只好不了了之,七里坪的截粮斗争获得了全胜。在县北截粮的同时,党的工作组还领导青年协进会发动高桥区、八里区的农民将倒水河上用竹排外运的大米全部拦截下来。

  这是黄安亘古以来未有的事情,这让农民群众看到了团结起来的力量,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敢于斗争,才有希望,才能胜利。积累了斗争的经验,增添了斗争的勇气,增强了斗争的信心,斗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处是在党领导下向地主土豪强借粮食的农民,全县农村斗争出现了新局面。这也是黄麻起义的一次小小的预演。

  1926年,一群青年人在董老的支持下,从旧政府手中夺取教育领导权,在七里坪临河的黄安县第二高等小学里,公开传播革命理论,培养革命人才。一大批革命理想主义者在这里接受了革命理论、接受了马列主义,成为黄麻农动的领导和骨干,红安的农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几千年来受尽剥削和压迫的农民开始伸直了腰杆,他们大声地向腐朽的旧社会、向吃人的旧制度说“不”!

  贫困农民开心之日,就是土豪劣绅受难之时。黄麻农民扬眉吐气,让那些长期骑在贫困农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土豪劣绅战栗不已,他们纷纷卷起金银、收拾细软仓皇出逃。县南的顺着倒水河往南逃往武汉、上海、沙市等地,县北的大都逆倒水河而上逃往河南光山等地。本来,黄麻一带闹农运,就让相邻的河南光山县土豪劣绅十分惶恐,唯恐黄麻的农动波及光山,影响他们对农民的剥削压迫。现在,黄麻外逃光山的黄麻土豪劣绅的惊恐述说、恶意渲染,更让光山县的土豪劣绅恐惧不已,为了阻止黄麻农动外溢光山,光山县的土豪劣绅组织操纵反动红枪会不断地越过黄麻边界闹事,企图扑灭黄麻地区的革命烈火。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后,光山县反动红枪会气焰更为嚣张,从5月开始,几乎天天都要沿着七里坪河南下,越界到红安县北部地区滋事骚扰,如没遇到强力的武装抵抗就变成劫掠烧杀,让七里人民民不聊生、痛苦不堪。据郑位三回忆:“没时间地点,说声进攻,便像洪水似的涌了过来。遇到有力的抵抗,便迅速败退;若能得逞,即大肆烧杀。仅七里、紫云两区就者几千家房屋被烧,几百条耕牛被抢走。在没有钢枪的地方,农民天天防敌,日日跑反,几万老少男女,时常是靠山露宿,不敢回村。这种尖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更加激起了广大农民对反动阶级的仇很”。

  位于七里坪与河南交界的黄石崖是七里坪河(倒水河西源)源头,黄石崖山岭逶迤,山高树密,林深草茂,山顶还筑有高高的寨墙,山下七里坪河清水长流。七月中旬,我们到周七家村采访时,曾试图登上黄石崖。陪同的周七家村干部潘成华介绍说:那寨墙是元末明初筑的,是为了防范匪患。这么多年的沐风栉雨,再加上一些人为损害,寨墙损坏严重。七月份正是植物最茂盛、动物最活跃的时候,这样一个时间段山上荆棘掩没了山路,蛇蝎之类出没无常,危险太大,最好秋后再登。听他这一说,我们暂时放弃了攀登黄石崖的想法。

  黄石崖这么一个山水俱佳、历史丰富的好地方,却是当年光山反动红枪会进攻红安的主攻点之一,也是红安抗击光山反动红枪会的一个主战场。

  1927年5月初,光山反动红枪会开始集结,企图攻占七里坪。七里区农协得知消息,担心难以防守,当即报县。县党部和县政府一面令七里区农协组织武装防御,一面向省请求兵援。5月中旬,光山反动红枪会探知黄石崖下七里坪河源头的周八家、周七家、阮家店一带村庄的群众避入山中,便进占了黄石崖。而省政府派出的增援部队无法及时赶到。省政府即指示黄安,先由本县武装进行抵抗,县里当即通知七里区农协集合全区农民武装进行抗击。区农协接到通知后,仅用半天时间便集中了3 000多人。自卫队员们手执刀矛钗棍,高举犁头旗,身背土铳和来复枪,还带一些小口径瓦罐,内装石灰,名为“罐子炮”,急步横戈,威风凛凛向黄石崖开去。当七里区农民武装攻上黄石崖时,光山反动红枪会1 000余人,在会首的蒙蔽下,画符念咒,迅猛扑来。红安的农民自卫队员将“罐子炮”一齐扔出。霎时灰雾弥漫,红枪会徒一个个被呛得眼泪直流,咳嗽不已,掉头就跑。农民自卫队士气高涨,乘势冲杀过去,将其一举击溃,七里区农民武装初战告捷。

  数日后,光山的土豪劣绅趁红安不备之时,又驱使3 000多红枪会徒再次占领黄石崖,并以黄石崖为依托,冲向山下的村庄,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见东西就抢,山下七里坪河源头一带的杨家洼、周八家、周七家、阮家店等村庄人跑干净,东西抢光,连墙上的木桩都被拔走,村庄如同水洗一般。

  为了打垮光山红枪会,红安集结了七里、紫云、城区、仙居等区的农民武装5 000余人,每人发一把脚鱼叉。因当地有一种迷信说法,称光山反动红枪会徒都是脚鱼精,用脚鱼叉对付最有效。在县农民自卫军的配合下,红安农民武装对光山反动红枪会大举反击。这次战斗,由黄埔军校出身的七里区农民自卫队大队长高建斗负责指挥。

  出发前,农民武装在七里坪西门河搭台召开誓师大会,台两侧悬挂着高建斗写的“主义之花在光黄怒发,革命之路是血肉筑成”的对联。以激励广大农民武装为保卫革命而英勇战斗。誓师完毕,5 000余农民武装沿着七里坪河向北进发,直抵黄石崖,向光山红枪会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敌我双方大多数都是拿着冷兵器在黄石崖对峙。好在西面对峙的红安农协会有一支步枪,趁对方探头探脑张望之际,朝着对面打了几枪,打伤了一名光山反动红枪会会徒,他们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迅即退入黄石崖城墙以内,西面战场就沉寂下去了。这时东面又喊杀起来了,农协赶紧将这支步枪骑马送至东面的周七家,在东面又打了几枪,光山反动红枪会就吓得龟缩在围墙中,再也不敢出来。翌日清晨,他们悄悄地撤离阵地。红安农民武装见状一跃而起,乘胜追击,直捣光山反动红枪会会巢,惩办了几个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对一般民众和红枪会徒经过教育后自动散去,给光山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黄石崖战斗的再次胜利,让光山红枪会见识了黄安农民武装的力量,不敢轻易再犯黄安。

  没有了光山反动红枪会的滋事骚扰,红安的革命形势逐渐好转,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们轰轰烈烈打土豪、斗地主。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又在武汉向人举起了屠刀。红安作为湖北革命开展得最火热的地区,瞬间一片腥风血雨,敌人到处搜捕员、农运骨干。张南一、秦绍勤、程昭续、程怀天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农运骨干惨死在了敌人的屠刀下。

  敌人的屠刀吓倒了懦夫,但吓不倒英雄的七里人民!敌人的残暴更加激起了七里人民斗争的勇气!郑位三、戴克敏、吴焕先、陈定侯、戴季英等人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以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在七里坪秘密重建黄安县委。并提出“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的口号,继续领导农民自卫军和革命群众坚持斗争。七里坪河又腾起了绿浪,倒水河又漾起了清波,天台山又焕发了生机,红安人民又有了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1927年8月,黄安县委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紧急会议,郑位三向与会的员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指示,会议拟定了《黄安县委关于传达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武装暴动的指示报告》,通过了《黄安县委武装暴动计划》。

  1927年10月,省委巡视员符向一从武汉来到红安,在七里坪召开会议,传达省委指示,宣布成立黄麻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1927年11月3日,黄麻特委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黄麻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会上传达了湖北省委关于组织黄麻暴动的指示,总结了黄麻九月暴动和鄂南起义的经验与教训。与会同志一致表示拥护省委的决议和黄麻特委的领导,认为黄麻只有举行暴动,才能打开革命局面。会议遵照湖北省委的指示,成立了黄麻起义行动指挥部,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为副总指挥,曹学楷、戴克敏、戴季英、吴换先、刘文蔚、汪奠川、王秀松、王志仁等分别担任行动指挥部各项组织领导工作。会议决定以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为骨干,配合群众武装,夺取黄安县城,并在起义之后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和革命军队。会议还决定:黄麻特委和黄安县党团机关设在七里坪,由曹学楷、戴季英等人负责日常工作。

  黄麻特委的建立和黄麻起义行动指挥部的组成,为黄麻两县人民联合起来,举行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从组织领导和思想动员、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作了必要的准备,为夺取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13日下午,以刀、矛、土统、撇把子枪、来复枪等各种武器武装起来的起义军 2万余人,集结于七里坪河滩。潘忠汝、戴克敏等领导人,作了简短的战斗动员,并挑选了70余名年轻力壮的义勇队员,组成了攻城突击队,身藏短枪、短刀,由吴光浩率领,经化装后,绕小道先行潜入城内,准备里准备里应外合。

  晚10时,起义军从七里坪河滩整装出发,人人胸佩红色赤化带,左膀系着白布条,在潘忠汝、戴克敏、曹学楷、戴季英、吴焕先、汪奠川、王志仁、王秀松、刘文蔚等率领下, 浩浩荡荡向黄安城挺进。行进队伍中,农民自卫军为前导,千余精锐义勇队居中,其他武装和农民群众紧随其后。起义军从七里坪河滩出发,经柳林河、古峰岭、火连贩、打鼓岭、龙潭寺,沿途红旗遮天,人山人海,一个个信心十足,一个个精神抖擞,直达城北之三里岗后,起义军停下来,在倒水河滩上进行简短的战前动员后就开始包围县城。

  11月14日凌晨4时,各路起义队伍共3万多人汇集黄安城外,南门河边红旗猎猎,县城四周刀枪林立,啊呵喧天。指挥部一声令下,农民军架木梯攀上城墙,如洪水涌流进般冲进县城,一举全歼了县城反动武装,活捉了县长贺守忠,司法委员王治平,释放了全部在押的员和革命群众。

  起义成功后,起义农民成立了在南门河边的教场岗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曹学楷任黄安县农民政府主席;创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这是红四方面军的起点和来源。鄂东军设立了党代表,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党代表由戴克敏担任。一个新型的革命政府、一支新型的革命队伍,就此在红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雄浑壮阔的倒水河边诞生了,让饱受剥削和压迫的红安人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有了期盼,有了梦想!

  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由中国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起义的成功,对推动鄂豫皖边界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和红四方面军的创建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黄石崖脚下,我们挥手告别潘成华准备前往下一站时,潘成华又告诉我们,在周七家村潘五房塆有一棵银杏抱檀的奇树,也就是在一棵千年银杏上长出一棵高大的红檀树。他一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1997年夏天,我在红安电视台做记者时,也曾听人说到这棵奇树,我们当即驱车前往拍摄,分别在湖北电视台、黄冈电视台、红安电视台播放。但这次同行的有两人没见过银杏抱檀,在潘成华的带领下又专程前往潘五房塆观看银杏抱檀。在进塆子的半山腰上,一棵亭亭如盖的银杏上,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红檀树,让人啧啧称奇。一行人都拿出手机不停地转换角度拍过不停。同行的一位青年记者说:神奇的土地多奇迹、人奇、事奇、景奇、树也奇。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特稿精选-王太行:八路军都在种玉米,日寇两个师团3万人要抓一个人,怎么回事?

  ·特稿:“崇尚英雄·关爱老兵”慰问活动在特级英雄黄继光家乡中江县启动(组图)

  ·特稿: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渊源及思想理念研究》推进会暨

  ·特稿:国家级非遗“天下第一龙”: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邓屋首创(组图)

  ·特稿:烽火湘南:抗日战争在耒阳——1939-1944年湖南耒阳抗战始末(图)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一定要标注明确“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照法律来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别的媒体,转载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